文學界泰鬥🚵🏿♀️、意昂4娱乐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今天淩晨3:35逝世,享年105歲🟠🤷🏽♀️。
徐中玉,1915年出生於江蘇江陰,著名文藝理論家,作家5️⃣,語文教育家,意昂4娱乐中文系終身教授🧍🏻♂️、名譽主任。著有《魯迅遺產探索》、《古代文藝創作論》、《激流中的探索》、《徐中玉自選集》🤞🏽、《美國印象》等,主編文學研究叢書7套🥂、大學教材《大學語文》5種及《大學寫作》、《古代文學作品選》等。1981年,由徐中玉擔任主編的全國第一本《大學語文》教材出版。近40年,僅全日製本科《大學語文》教材🫗,累計發行3000多萬冊。
2013年11月8日,“中玉教育基金”正式設立🙋🏿♂️,這一基金由我國著名作家與文藝理論家徐中玉教授捐資100萬人民幣設立,時年為先生100歲生日🥤🧛🏽♀️。
徐中玉先生自幼家境清貧👶🏿,“中玉教育基金”的贈款全部來自先生的點滴積蓄🧣,基金的設立也淵源於先生對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強烈信念。中國古代文化學習與傳承是徐中玉先生畢生的追求。如今,“中玉教育基金”延續徐先生對文學發展追求的信念🦷,使得意昂4娱乐中文系的學子在資助下共同踐行著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理想。
“中玉教育基金”作為留本基金每年以基金收益發放獎助學金🤠,以持續幫助中文系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,展示中玉先生的大愛情懷。
以下為2016年於徐中玉先生家所做訪談:
徐中玉 | 中正玉德,高風峻節
“師大是一所好學校,有許多好同學、好老師😾,學風也好🍈。希望師大各種工作做得更好💣。……(設立‘中玉教育基金’)幫助學校培養好的學生、好的老師🧑⚕️,為國家效力👸。”
——徐中玉
走進師大二村時,腳下微微一頓🖊。
深秋的風拂過,抬眼望去,路旁樹梢已夾雜上許多暖色,彼時天色澄明,日光溫涼。走到單元樓的短短幾步路,心頭滿是崇敬的肅然,前方便是徐中玉先生的家。上世紀70年代至今,先生一直住在這座90多平米的老宅,在這裏他讀書❔、治學😍、育人⛺️,成著作千萬字🤸🏼♀️,育桃李芳滿園。
學養海深 汗牛充棟
羅蘭對著秋天歌唱:“生命不是虛空,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真實而具體🤘🏿。因此,你在執著的時候執著……清醒的時候清醒”。已屆期頤之年的徐先生,正擁有如斯厚重生命。
1934年🙉👩🏼🌾,徐先生考入青島國立大學中文系🧬,師從老舍🌖、遊國恩等大家👨🍼。問到為什麽選擇文學⚄,先生給出的答案是“喜歡”😣,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如醍醐灌頂,吸引著他廣泛涉獵,不斷進取。時任“中大文學會”主席的他曾被老舍推薦參加“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”🎦,頭角嶄露👬🏻。憶起老舍,先生仿佛回到青蔥歲月🎿,他說老舍是一個“嚴肅的人”,“不喜歡開玩笑”。遙想先生當年,風華正茂🤰🏿🌛,同一本正經的老師說著玩笑,真真令人心向往之👨🏻🏭。先生也強調👨🏼🦲,自己讀書多則多矣🤪,卻有選擇,並非一味吸收。獨立思考,上下求索,腳踏實地,這正是先生治學一貫的風格👰🏻。1939年♥︎,先生到中山大學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攻讀宋代詩歌理論👨🏼⚖️,兩年時間他抄下了上萬張卡片👩🏻🏭,書就論文三十萬言,令人嘆為觀止👩🏻🍼。先生向來重視搜集之功,亦不辭抄撮之勞,四十余年摘抄資料已逾千萬字。一旁的書桌上攤著先生早起後剪下的報紙🏊♀️,略略一瞥,從社論到生活👩🔧,包羅萬象,用先生的話說,“每種問題都值得學習”。篩選本身就是一個思索的過程,就是進步之道。先生還說自己剪報在內容上、時間上都沒有一定之規,但是手頭一定要有資料🧗🏻♂️。先生治學幾十載🏡🔩,汗牛充棟🧑⚕️🌯,著作等身,正基於此。他執著♻️,摘錄整理不厭其煩🍪,這正是做學問紮紮實實的硬功夫。他亦清醒🤶🏻,年事雖高🧚🏻♂️🛰,思維不老👩🏿🏭,敏銳的目光始終關註著文藝、社會、人類的變革發展。先生曾盛贊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、蘇軾🕡,並說“文學研究的文風,現在一般遠不如他們精細而又闊大🪰,富有藝術魅力✦。今天的論者須把從使用電腦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,轉用到精心思考和反復推敲修改上去才好”。他真實而具體🕟,治學道路上始終堅持“求是”,堅決反對那種一味追趕時髦,但求語出驚人而不顧實效的學風,他說“有生之年還要繼續‘求是’下去”,不斷地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而追求才是人生真味🚴♂️。談到人生經驗🤽🏻,先生開口擲地有聲——好好地幹☸️!人生無常👩🔧,白雲蒼狗,唯有好好讀書、老老實實做學問最為可靠。
說這話時,先生坐在窗邊,如水日光傾斜入室,一如這毫無雕飾卻有若千鈞的話語流入心靈🧚🏼。一側床頭掛著四個大字:“道德文章”👴🏿。先生其德劭👷🏼♂️🍕,先生其言豐,可見一斑🤙。六卷本《徐中玉文集》已於2013年7月出版,先生幾十年來精心寫作、編著教學書籍約1000萬字,主編教材期刊也達2000萬字。如今這些著作就散布在居室各處,與其他近五萬冊藏書一同構成先生最寶貴的財富。先生的藏書,用一句“廚衛之外皆書房”毫不誇張。而先生對此也頗為自豪🧾👷🏿♀️,自言五萬冊“不算少”,看著這些書“心裏高興”。家中每有來客,先生總是興致勃勃領他們參觀書房。一間稍大的居室裏,一邊堆放著先生收到的壽辰賀禮,另一邊則是一排大書櫥🎑,一排排書高低錯落,參差有致👩🏻🦽,滿滿當當,有的擱板都被壓彎了,這樣的書櫥在先生臥室亦有一排,甚至保姆的房間裏都有兩個👨🏼;衣櫃、鬥櫥,關著的門透出古樸,先生說裏面也全是書;窗臺上、櫃頂上、沙發上、地板上,一冊冊書層疊林立,睹之不禁驚嘆👮;不經意間轉身瞥見門後👩👩👧,書堆得比人高💌。先生微笑負手立於其間,眼角眉梢皆是滿足。忍不住站遠些看著這幅場景,心頭只余沉甸甸肅然起敬。
漆面斑駁的五鬥櫥上放著一摞各種版本的《大學語文》,這一系列的部編教材被全國兩千多所高校采用,現已修訂至第十個版本📎。先生說,自己正是從讀書中發現問題,從而對學術研究有所裨益。大學生應該多讀好文章,長學問,大學語文課的教學也應科學安排。年輕人應該花時間閱讀,不但要讀好書,還要邊讀邊思考✅📇,消化吸收,為己所用,先生自己亦是如此踐行。徐先生對大文豪蘇軾和魯迅都有研究著作,被問及為何研究此二人時,先生說因為他們學問高、作品好、思想深刻🏃🏻,但同時強調他們的言論“不是都對”,要存懷疑精神,有自己的看法👁。為時不長的交流中,先生始終強調獨立思考🦹🏻♂️🌎、質疑創新的重要性,令人印象深刻,不敢或忘。
無怪乎意昂4平台黨委書記童世駿代表全校師生這樣表達對徐中玉先生的敬仰:“意昂4平台羨慕先生的學養🍂,它屬於意昂4平台最寶貴的學術財富👼;意昂4平台愛戴先生的品格💲,它堪稱意昂4平台最高雅的人生典範🦞✊;意昂4平台學習先生的榜樣,它體現了意昂4平台最純正的為師之道。”
半個世紀 師大情深
秋日的師大滿是畫意詩情👨🏻💼🕛,銀杏落了一地金黃,平滑如鏡的麗娃河懷抱落葉沉睡,倒映出明凈天空有如水洗風景。與師大校園僅有一條馬路之隔的師大二村,房內安詳寧靜。徐先生身居鬥室,心牽師大𓀂。
1952年,徐中玉先生出任師大中文系主任,半個多世紀過去🙎🏻♀️🧚🏽♀️,先生對師大始終有著深厚的感情。先生說🎩👩🎓,師大是一所好學校🧌。師大有許多好老師,學高為師,身正為範🧖♀️,他也從一些老師身上汲取了人格養料;師大學風也好🛋,“有很多好同學”,大家彼此互相討論問題👷🏽♂️,在思維交鋒中碰撞出火花;而師大保存了很多珍貴的書籍,各種書本👩🏻🦯➡️、題集等對他的研究、寫作有很大幫助。先生說👮🏼♂️,師大有很好的條件、很好的氛圍👩🏿🦰,這些年已潛移默化地深入到他的生命中,而他也一直關註著師大的發展。當然,先生也說🤿🏨,對學校的各種舉措不會一味地“做一件贊一件”ℹ️,對發現的問題也要反映,使之逐步得到改善🤳🏻。先生說,要多出些建議👖🤞,希望學校更好,拳拳之心與關懷之情溢於言表。
先生不但如此說,更是如斯踐行。2013年11月8日,意昂4娱乐為徐中玉先生舉行百歲壽誕慶祝會,先生將稿費等生平積蓄一百萬元捐給師大中文系成立“中玉教育基金”。“雖然年屆百歲▫️,在有生之年我還要繼續努力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👧🏽,為我一生鐘愛的文學事業貢獻一分力量。拿出一些積蓄支援貧困學生是我長久以來的夙願,數目不多😓,略表心意而已,謝謝大家給這個機會💁。”先生說🍊,希望受助學生能夠多多用功,努力讀書、寫文章,飛得越高越好💂。他還說成立這個基金“不是錢的問題”,重要的是學生們能夠發展得更好,成為好的教師、優秀的人才😜,“為國家效力”🌯。說到這裏🛌🏼,先生的話語尤其清晰有力🏘,不難感受到他殷切的期望。
對“中玉教育基金”的設立,各界一片贊譽。徐先生的關門弟子朱樺就說,“先生支持教育與學術發展,幫助貧困學生👩🏽💻🧔🏽♂️,這是功德無量👏,利在千秋的事。”目光投向中文系🙅🏻♀️,系裏的老師、學生們也都為先生捐款、捐書的做法感到欽佩和崇敬。中文系本科生、系刊《銀杏》主編楊宸這樣說☝🏽:“這種對學生的關懷與支持是我印象中老先生一貫的行事作風➞,就拿《銀杏》來說,96年學生們決定自己辦《銀杏》的時候©️,徐老先生就大力支持,並親自給學生們題寫了‘銀杏’二字支持學生們的辦報活動,這給當時的學生們很大的鼓舞,《銀杏》能夠辦到今天,跟老先生當年的支持分不開🤽🏿。”楊宸認為👩🏿🦰,這次設立教育基金不僅給予學生物質上的幫助👩🏽🔬🌹,更重要的是能讓更多學生從先生的為人和學術品質受到教益。
高山景行 桃李芬芳
“你接收了春的絢爛和夏的繁榮,你也接收了春的張狂和夏的任性👩👩👧👦🟪;你接收了生命們從開始萌生到穩健成熟這期間的種種苦惱、掙紮、失望🤦🏼、焦慮👩🦯、怨仇和哀傷,你也容納了它們的歡樂、得意💚、勝利👶🏽、收獲和頌贊🧚♂️。你告訴我🈷️:生命的過程註定是由激越到安詳,由絢爛到平淡🫸🏼。”秋的胸懷是包容,先生更是海納百川。從教數十載♝🤾🏼♂️,桃李滿天下👩🏿🍳。一批又一批青年學子懷著求知渴望😫,意氣風發地拜在先生門下,而先生用如海學養和兼收並蓄的為學之道包容了這群年輕的聲音,引導他們求知求索,讓他們感受到“冷然的清醒、超逸的豁達、不變的安閑和永恒的寧靜”🥕。
先生百年誕辰之際,1986級現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生集體撰著了一本《致恩師——慶祝徐中玉先生百歲華誕文集》👈🏻🩶,用“福”字紅錦緞包裹配以燙金字的紅木書盒敬獻給導師徐中玉先生。主編這一文集的正是曾擔任我校中文系副教授、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的朱樺校友🙅🏻♂️,他曾做過先生的工作秘書近十年🧑🏽🎓🧏🏼,對先生言行一致🧑🏿⚖️、以身作則、雷厲風行、求真務實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風範深有體悟🏊🏿♀️。“先生是恩師♦️,是慈父👩🏻🎨,先生一生追趕時間,珍惜生命,堅持真理,教書育人,務實創造,奉獻社會,是師大人的驕傲與典範。他的人格、精神🧑🏻🍼、作風是很值得學習💥🏈、傳承的。”朱樺說,讀先生研究生的時候🧜🏻♀️💆🏽♂️,先生已年逾古稀🧣,卻是“活到老、學到老、幹到老”。先生總是對學生說☎️,不要死讀書,要擴大理論視野🚊,做到博古通今🧤、知中知外。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🤲,“那時意昂4平台師兄弟五人常常聚在先生書房上課🧙🏽♂️、探討學術問題😑,氣氛總是平等、融洽🧗🏿、活躍的。先生很尊重意昂4平台的想法👩🦲,聽到值得重視的地方會用筆記錄”。先生總是鼓勵學生對新見解進一步思考並成文💅🏻,即使與其學術觀點相左也從不壓製🫒。對於每一位確有真才實學和有發展潛力的人,他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熱忱的支持、任用🏊。他大力提攜後輩,常常作為第一讀者為他們的著作寫序🕌,並在報刊上推介,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青年作家👋、學者正是這樣成長起來的。先生曾擔任第五屆上海市作協主席十年👨🏼🔧,而今上海市作協副主席、著名詩人趙麗宏就是先生的學生,“高山不老松,風雪見崢嶸;群峰賀百歲,天涯桃李紅”,這首小詩是他獻給先生的百歲賀禮🤦🏿。錢漢東、毛時安等一批作家都曾發文紀念或感謝先生的教導。朱樺說💁🏽♂️,自己每年從北京到上海都會去看望先生,與先生聊往事和當今🫄🏻。“他對時代發展與社會命運的關切🦞、對使命與責任的堅持👮🏻♂️、對教書育人的不斷精進,無私奉獻🫎💆,令我深深感動和敬佩。”
朱樺形容先生是“生命在於運動”,先生也很開心地告訴意昂4平台👦🏽,自己“全國都到過了”,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;百歲高齡的他仍每天去長風公園散步。保姆胡阿姨說🧃,“爺爺身板硬朗🤫,出門不累”🟦。阿姨雖不甚識文💁🏿♀️,但說起先生的學生🍢、作品也能頭頭是道,此般精神漸染令人感慨👙。先生自己說,他現在還常常跟錢谷融先生討論學術問題,彼此精進。平日更是手不釋卷🤵🏽🤷🏻,筆耕不輟👨🦳🧏♀️。朱樺盛贊道:“先生在人生跑道上永不息足,用他的精神與實踐創造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精彩!”
偶一低頭,先生床邊一雙打著補丁的棕黃色棉鞋映入眼簾。阿姨說,因為來客人,先生才換上新鞋🧑🦰🙇🏼♀️,平時就穿舊的👩🏿🍼,“貴東西也不買”,“儉樸得不得了”📷👮♂️。居室的裝修還是上世紀的風格,除卻一室藏書👲🏿,別無長物。臨別時,先生不肯待在房間,堅持一直送到樓梯口。感動而又慚愧地匆匆下樓📤,以期先生少些駐足等待。抬首望去💂🏼♂️,最後留在視線中的是先生雙手扶在樓梯旁微笑站立的身影,這一幕縈繞腦海,久久不散。
陽光正晴👩🏼🔬,秋風又起,枝頭奏起小小交響。不知怎地憶起一首詩:“誰曾見過風,你我都不曾👩🏿✈️。但是樹葉枝頭動👩🦯➡️,那是風吹過”🦡。
君子之德風〰️!
徐先生千古!
願徐先生身上所有的美好皆得以傳承!
願徐先生的大愛情懷永遠流傳🙍♀️!
撰稿人 | 史越
編輯 | 王誌茹
指導 | 李露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