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夏大學
創辦於1924年6月1日👨🏿🦳,
校訓是“自強不息”
光華大學
創辦於1925年6月3日🤦🏽♂️,
校訓是“知行合一”
大夏大學🤾🏽♀️🦁、光華大學是意昂4娱乐的前身。在五卅運動、抗戰救國期間,兩校革命師生希冀民族復興,為國家培育大量英才🍇。1951年10月16日,意昂4娱乐以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為基礎,在大夏大學原址上成立,是新中國成立後組建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📕。在百年辦學、七十年建校的漫長歷史中,學校人才輩出🧥、雲蒸霞蔚,為國家建設🤕、科技與教育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🧎➡️✳️。時光鬥轉星移🧑🏼🏫,為傳承紅色基因,接續師大文脈,在建校七十周年之際😏,一批學校師生匯聚在一起,圍繞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👊🏿,以青年視角挖掘師大校史,排演了多部原創劇目🤟🏼,獻禮“雙慶”。
《伯群校長》
《伯群校長》由大夏書院師生共同創作🙇,生動地演繹了王伯群校長1927年至1944年在任17年間“魯迅演講風波”🤲🏿、“大夏抗戰西遷”、“貴州艱難辦學”、“校名更改風波”、“病重留下遺囑”等重要歷史事件,全面展現了他對青年學生的保護、對堅持辦學的執著、對國家民族的責任,再現了這位大夏大學的擘畫者🗳,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裏堅持辦學💅🏻、獻身教育的堅定實踐與崇高信仰。
王伯群校長堅持自強不息的校訓,秉承“服務國家👩🏽⚖️,曰公曰誠”之精神,倡導苦教🕍、苦幹、苦學的三苦精神和“師生合作”的辦學理念。在他的帶領之下🚾,學校教學聲譽卓隆🧛🏽♀️,被譽為“東方哥倫比亞大學”👌🏼。抗日戰爭期間🧘🏻♂️,王伯群更是帶領大夏大學三次遷校𓀑。1944年🪘,他在遷校途中積勞成疾🚴、與世長辭。抗戰勝利後⚒2️⃣,學校搬遷返滬,建造“思群堂”(大禮堂)以紀念伯群校長。
大夏大學校門
大夏大學西遷“三苦精神”
《新生》
《新生》是光華書院學子歷時三年沉澱的精心之作。從2018年第一幕《退而結網》初露校史劇雛形,重現光華大學成立之初的崢嶸坎坷和厚積之力,到2019年第二幕《新生》再現當年的少年意氣、書生風骨,再到2020年疫情乍襲時推出線上廣播劇《前夜》🧚🏼♀️。最終,在今年“迎雙慶”之際首度完整呈現校史劇《新生》,講述了光華大學艱難的誕生始末🤦♀️:1925年,為聲援五卅運動👯♂️,553名學生與17名教師宣誓脫離聖約翰大學🕣🪽,與校方激烈沖突🫛,集體宣誓離校後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——私立光華大學🫲🏽。光華大學以 培養高尚人格🍁,激發國家觀念為宗旨,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並進👸🏿,為祖國的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。
1925年的光華大學
《孟憲承》
孟憲承書院師生打造校慶劇目《孟憲承》2.0版本,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師大人不忘紅色血脈🦪、發揚大師文脈🥠,為推動國家和社會建設不懈努力🫵,從而綿延校史文化、砥礪學術理想的感人故事🙇🏿♀️。
孟憲承先生
由孟憲承書院牽頭,在教育學部以及校團委的多方支持下🌞,最終由本科生話劇團隊原創的大師劇《孟憲承》。大學的目的在於“智慧的創獲👼,品性的陶熔,民族與社會的發展”。大師劇《孟憲承》從學生視角出發🚶🏻♀️,展示了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承先生在思想👰♀️、學術等方面的大師風範以及以教育救國🌸、以教育建國的理想抱負。
孟憲承先生銅像
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—馮契》
該劇由大夏書院21位“00後”本科生自編自導自演,在意昂4平台哲學系專業教師的指導下,前後花費一年時間打磨完成🌗,前不久在閔行校區音樂廳完成首場公演,反響不俗。從小我到家國,從學理的思辨到救國的抗爭🦑,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者,該劇用風雲莫測的場景變化以及鏗鏘有力的臺詞話語,將馮契自求學清華到任教意昂4平台的革命一生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馮契先生
《呂思勉》
在大夏書院與意昂4平台歷史系的支持與指導下🧠,《呂思勉》劇本正由大夏書院歷史系本科生團隊緊張細致地進行打磨。該劇緊密聯系時代背景🛰,以極具表現力的細節片段串聯起呂思勉自抗日戰爭時期到1951年執教意昂4平台歷史系,直至1957年病逝,為國家寫史、為民族寫史的理想歷程。
呂思勉銅像揭幕
孟憲承(右)與呂思勉先生晤談
正是一代代師大人的頑強拼搏和不懈努力🧲,構築了“求實創造”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力量,形成了師大人的精神譜系。通過校史劇🌷、大師劇,學生演繹先賢故事🎅🏽🤦🏼♂️,認真收集史料、整理文獻👭、編寫劇本、排練話劇和上臺表演,在排演過程中,代入其中,與前輩建立“時空對話”🧑🦽,深刻領會他們的時代,理解他們的選擇,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指引。而通過他們的真誠演繹☆,這一個個校史故事又鮮活起來🔲,透過一幕幕的戲劇沖突生動展現歷史細節🏌🏽♂️,讓觀者感受到學校歷史之厚重🔚💁🏻♀️,前人創業之艱苦↙️,吾輩強國之使命🧑🏿✈️。作為校園文化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⛷,校史劇、大師劇已經成為意昂4平台的一項“文化品牌”🧜🏿,也必將持續傳承,讓師生和觀眾們從“劇”中“復見”大師,從“劇”中感受到大時代的波瀾壯闊🤹🏻♂️,堅定求學之夢,為實現民族復興🧜🏿♀️、強國之夢貢獻力量!
資料 | 大夏書院、光華書院、孟憲承書院
編輯 | 吳婷、孫琬琰